THE LATEST

远距工作者必读:在家工作老是分心?过来人教你 4 招常保专注、自律!
1. 在家中建立专属工作区 不要误判在家工作的难度!转为远距工作后,许多人的选择是在家工作。然而,在家工作,其实有很多「想象不到的缺点」。 原先,大家以为换到家里,省掉了通勤时间,又可以自己调配在最高生产力的时间工作,且又是熟悉的环境,应该会更高效率?但却不然,转换为远距工作后,许多人纷纷抱怨,在家上班是他们人生最梦魇的一段上班经历: 太多干扰:家人时不时的就会闯入你的工作区打扰你,叫你做家务。小孩动不动就会想找你玩。结果工作一直被打断。 太多诱惑:家里太舒适,有冰箱、床、电动。有时候休息太方便,就多待了一会,结果工作时间就不够用了。 日夜颠倒:本来以为在家工作方便,时间也自由,结果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常常要 22:00 才能正式下班。 设备简陋:大家都是切家中一角,作为自己的正式办公区。但自己的办公区远没有公司宽敞高效,做起事来卡手卡脚。 这其实都是误判了远距工作的难度。 许多人远距以后,只想到了自己省下了大额的通勤成本,却没有计算自己的精力成本。 是的,在家远距工作,对一般上班族来说,可能是省了至少来回各一小时的精力耗费与交通成本。但是,省下来的时间,不一定都可以拿来利用。因为对一般人来说,清醒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 在公司工作上班八小时,因为有同事的监督,而且也有上班时限,所以大家并不会在这段时间做私人的事,而且一定会尽量在八小时内做完工作要求。 但是因为远距工作时,并不会有赶着回家的限制,也没有人会看见你正在处理什么事情。所以有些在家工作者,常常会在一个工作时间段里面,公私混淆,玩一下小孩,去休息区玩一下电动,出去办一点事,反正省了上下班通勤时间,时间变多了,浪费一下也无妨? 这么一轻忽,突然很多任务作者就发现,虽然自己改成在家上班了,怎么反而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做不完! 【一定要画出家中工作区】 我认为,如果你想要在家远距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家画出明确且专业的工作区:进入家中工作区即上班,家人不得打扰;离开工作区即下班,可以自在放松。 如果不建立专属的场域,那么很容易会掉入前述这样的陷阱。 我多年以前进行 Remote 时,也掉入过这样的坑,但是随着时间久远已经淡忘了。2020 年的 COVID-19,我也受到疫情影响,选择在家办公。既然要在家办公,就要装饰得舒适豪华,结果没想到反而让自己生产力严重下降。我将自己的卧房里的一大区,既装上了大电视、也配置了休息区,没想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下降。 在这一区工作时,我常常觉得自己体力不太行。好像没做什么事就 burnout。而且,一觉得工作枯燥就跑去打电动。整天搞得没日没夜。日子过得很快,但总体工作输出却大输以往。 后来,因为家里冷气坏掉,但是天气又变热,我就暂时搬去旅馆办公,等冷气装好。神奇的是,我在旅馆这一周,生产力竟然回来了,我租的旅馆与一般房间不太一样,是有明确的卧房与办公区的。 我立刻明白是「上下班边界」的问题。 我以前也有阵子睡在公司里,公司里啥都有,有饭有电动,但我仍然效率极高。原因不在于我不受办公地影响,在公司,我还是有明确的卧房区与办公区的。于是我从旅馆再度搬回家以后,立马就在家里找了块地区,把我办公的设备直接独立搬出来,在这一块区域里面,我限制自己只能工作。 果然,我办公的效率马上就得到飞速的提升,生产力喷发。 2. 建立明确的时间区隔 除了隔开工作区域外,我还建议一招,就是建立与上班一样的工作区段。在专属的时间内,只做工作时间的事。这并非是也叫你在家里面朝九晚五,你当然也可以找寻自己最佳的生产力时段,在这段时间上班。只是,千万要记得 clock in,clock out。 在家上班,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上班上着,忘记时间、忘记进度。 以往我们在办公室时,比较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办公室人走来走去,当人潮涌动时,你大概就知道现在要吃饭还是休息了。办公室窗外的阳光,也会让你知道现在大概几点钟了。 正常来说,在办公室上班比较不太可能出现那种「上网不小心被有趣的事物钩住」,结果「不小心一直看一直看」,「一回神已经要下班了,但什么事都还没做」的程度。 但是在家上班,却很容易发生这种惨剧!一回神都晚上六点了,但啥事都没做。 那么要怎么解决呢? 我过往的方法,是会设三个「吃饭钟」,分别是: 11:30 16:00 20:00 因为程序设计师是一个高度需要专注的行业。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停下来,是因为 bug 正解到一半,要是一打断就得重头再来。所以,一旦开始就不可能轻易停手。但是,我发现有时候这样却会陷入死胡同。有时候拼命解,解不下来,不是因为运气不好。而是因为接近吃饭时间,我已经低血糖了自己却不知道。于是老是原地打转。 于是,后来我就在手机里面设立几个吃饭钟,提醒自己要停下来。后来意外发现「吃饭钟」有更好的用途。 这几个闹钟不但可以把我从写程序代码里面拉出来,也可以帮我从「不小心被有趣事物」钩住的情况拉回来。如果我被有趣的事情缠住了, 11:3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实时回神赶紧准备 13:00 的会议材料,还有足够时间。 16: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实时回神,离下午 19:00 下班还有3个小时,我能把进度赶回来。 20:00 的闹钟响了。我可以先去洗个澡,先去精神充电。准备 22:00 我想要深入研究的材料。 这几个打断钟,有助于把我从漫无边际的时间黑洞,拉回正轨。 3. 找出自己的黄金时间 你是否拥有自己的时间表规划?有读者可能会好奇,我是怎么管理我的工作时间的?感觉一天到晚我人都在在线,好像都不用睡觉一样。而且平平是 24 小时,为什么就「产出」来说,还是别人的好几倍。 事实上,我还是睡觉的,只是我作息与其他人不太一样,我的休息方式是属于间歇式睡眠。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看到我起居的时间跟正常人是不太一样的。 我在 07:00-09:00 14:00-16:00 22:00-02:00 最有生产力。 而我跟公司同事、外部厂商开会的时间。大多是集中在两个时段: 11:00 - 11:30(小组 standup) 13:00 - 14:00(员工大会或外部厂商) 而我最没有生产力的时间是 16:00-17:00 18:00-21:00 每到下午16:00 我就坐不太住,会开始在公司走来走去、逛来逛去,骚扰同事看进度,然后18:00-21:00 的时候,我基本上在看剧。22:00 又回去计算机前工作。 如此混乱自由的时间表,就是我生产力的秘密。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生产力时间? 但各位读者一定会觉得,我因为是老板,时间才能这么自由吧? 不是的, 我同事也是相同自由。基本上我们只有强制规定 Standup 时间 (每日例会) 你得出现而已,其他时间我们根本不想管你在干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自己安排时间。其实这也还是与上一条的原则一样。 每个人的每一块时间价值不是相等生产力的。所以你应该去找出自己什么时候高产,什么时候应该去开会。 举个例子来说,你知道你什么时间去工作,工作成果能够 X3,什么时候不适合工作,勉强工作只有0.5。你就应该把黄金工作时间都排在 X3 那一区。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时间。工作还是:得准时在换手时间交。不能造成其他人困扰。可以 AFK(away from keyboard),但是要知道怎么联系、怎么换手。 4. 自己设定期望 你在被动接受任务模式?还是主动设计任务模式?在家工作与在办公室上班,我认为最大的一点不同,在于主控权。 在办公室上班时,除非你有高超的工作技巧,或者是你的职位特殊。多半时候,几乎大多数工作者属于「被动模式」。也就是你的一天行程是被其他人设定的,比如有人会指派你工作、请你帮忙接手一些事、你需要等待上家给你半完成品,以进行下一行程的加工。 但是在家上班的好处,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掌握「你今天的大目标与进度」。而且,在远距工作时,你也必须这么做,否则会累死! 多数人切换到远距工作模式会容易 burnout 的原因,多半在于还处于被动接受任务模式。于是他得花上很多精力去 check 人家还需要我干什么。 花在催别人做好没。 花在等别人给我稿件。 花在跟别人沟通。 相反的,如果你身在远距模式,应该反过来用使用主动模式。什么是「主动设计任务模式」?也就是今天的一开始,首要任务不是 check mail,而是先对自己设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再将可能挡住自己的任务一早就拆出去给别人,然后再检查别人需要你配合什么。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控制整天的节奏,而非被无休止的打断耗掉所有精力。 一个实际的诀窍如下。 我每天早晨一进办公室,就会 Review 我昨天 Standup Meeting 的 Note,确定 我昨天做了什么? 我昨天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今天想要请别人帮我处理什么困难? 我今天认为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确认完毕,才会去开始接收别人对我的请求。 善用以上这四个技巧,我想你的在家工作生活会顺遂许多! 本文摘自创意市集《远距工作这样做:所有你想知道的 Working Remotely 效率方法都在这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7, 2025

小孩子才事事征求别人的同意。大人懂得独立判断,放胆去试,但同时也承担责任!
很多上班族都想过「兼职」的可能性,利用闲暇时间来赚取额外收入,我也常被问到相关问题。前阵子,我又碰到一个想兼职的朋友提问:「Bryan,虽然我这个兼职不会影响到正职,但我该先征询主管的同意吗?」 别靠征询同意来闪避责任,当个勇于决策的成熟大人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分享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有个二十多岁的女生曾向我抱怨,她想跟男友旅行过夜,却被父母严厉阻止,甚至还起了很大的争执,她觉得爸妈实在不可理喻! 不晓得你怎么看待这类状况?但我听完之后,觉得爸妈会说不行完全是意料之中啊。因为当她询问「可不可以跟男友过夜」时,其实就等于把过夜可能发生的代价与责任,全推到父母身上。父母一旦同意,后续她出事父母就得负责。她如果就糊弄说要住女生朋友家,搞不好父母就算猜到她是要跟男友过夜,也会装作不知道。 第二个故事是,多年前我跟太太到美国旅行,打算从西岸一路开到东岸。为了节省开支,她上网爬文很久,终于找到非常优惠的租车方案。没想到在机场要租车时,柜台人员却告诉我们,这方案仅限英国人使用,台湾人无法用。 我们当下傻住了,但柜台人员突然开口问:「你们是不是从英国来的呢?」我脑筋一下没转过来,就摇摇头说不是,我们从台湾来的。没想到他表情变得有点严肃,放慢语速又问一次:「Nonono… 你仔细听我的问题喔!你们是不是刚好从英国过来的?或者在旅程中有路过英国?」我这下才意会过来,赶快改口说我们有经过英国。最后,也成功享受到优惠。 你有察觉柜台人员为何这么问吗?其实我们这趟旅程根本没有经过英国,基于公司规定,他无法给我们优惠;但如果是我自己愿意假装符合规定、承担责任,那么他也就愿意通融。 我想透过这两个故事分享的是,在长大过程中,我们一路都习惯依从父母、师长或管理者等「大人」的指令,也觉得凡事只要经过这些人同意,就像得到万能令牌 - 我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同时也不用负责。毕竟如果有人质疑,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xxx 说可以的」。 长大后我们得自己做决定了,但多数人仍然无法摆脱这个习惯,觉得凡事要取得同意才能做,而且自己完全不想担负责任。这其实会让你无法做到很多你想做的事,就如同故事一里的女生。但如果我们像故事二一样,愿意自行承担「假装有经过英国」的风险,那么柜台人员其实就愿意通融、给予优惠。 10% 的灰色地带自己决定,理解他人立场做事反而顺畅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可能有 90% 的情况,我们需要依从有权者的指令,毕竟这世界本就是由有权者构筑的框架。但面对剩下的 10% 灰色地带时,我们该试着摆脱「凡事都要取得同意」的思维。 我举个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例子。有位中国网友抱怨,说他爸爸在路上突然心脏病发,正好附近停了一辆刚保养完的救护车,车上仅有一位司机,没有医疗人员。网友着急地想跟司机借除颤器,没想到司机却说「就算除颤器就在车厢后面,我还是不会拿来借你的!」最后,网友没有顺利拿到除颤器,只好干等另一台救护车来送爸爸就医。 事实上,司机并非专业医疗人员,确实无权出借车上的医疗用品。不过,他也表明除颤器就在车厢后面,网友其实可以判断是否要自行拿取并承担责任,但他却选择「等司机同意」。依循我们前面讲到的,这等于是把后续风险及责任全加诸于司机身上。换作你是这个司机,你会主动说同意吗? 社会上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很多时候,他们并非不愿通融或存心刁难,而是单纯基于「人设」,无法直接允诺你的需求。但他们也未必是真要拒绝你,像这司机如果真的要拒绝,大可以直接开走或把车门锁起来啊! 真正成熟的思维,不光是看一个人在你面前的作为,也要懂得理解对方在他的立场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利跟义务。毕竟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像是 NPC 一样,如果你够入戏、够理解表象之下的权利义务,很多时候应对进退反而会更顺畅。 确认公司规定不必问主管,独立自主展现大人的体贴 回到一开始的提问,兼职该不该征询主管的同意?首先,我会建议你先确认公司的相关规定。如果公司明文规定不能兼职,那你绝对不用去问主管,你得自己决定要怎么做。不想违规,就放弃兼职计划,或者换一间在这方面没有硬性规定的公司;愿意冒险违规,那就去做且后果自负,就这么简单。 如果公司对兼职的规定不明确或条款模糊,我也不建议征询主管同意。因为这就属于 10% 的灰色地带,当你询问主管,等于将责任与风险推到他身上。 试想以下两种情况:假如你的主管是个自私自利、没有 guts 的人,为了不让自己惹上麻烦,他必定会否决你的请求。若你被拒绝后仍执意兼职,那也失去事先询问的意义。 假如你的主管既体贴又善解人意,那你更不该征询他同意。为了你的职涯发展着想,他高机率会准许你兼职,但如果其他同事知道后纷纷提出相同请求,岂不是给这位好主管带来麻烦了吗? 虽然我属于有话直说的个性,也反对许多事情规范不明确、存在灰色地带,但这就是成为大人的无奈处之一。你把这整件事戳破了,不但要得到你想要的好处,还强迫对方担负背后的代价跟责任,这其实就不体贴了。 这世界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如太极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如果一个人脑中只有是 / 非、对 / 错、合规矩与否,那将很难与这个社会契合。反而,我们要能看懂局、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设想,在规范无法触及的灰色地带中,搞懂代价且勇于承担,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展现成熟大人真正的体贴,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 节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听,在多数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 )都可以找到! 内容口述 / 姚诗豪;整理 / 钟敏瑜、林昕嫒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7, 2025

个性不同的合伙人要如何讨论公司决策?以 Joe 和 Bryan 为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听,或者选择在Spotify上收听也可以喔! 这次我要来回答一个提问。有位学员在课后社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Joe跟Bryan平时如何讨论和决定公司的议题或长期方向?有什么系统化的方来或形式去进行这个辩论过程吗?」 我得说,这还真的是很多人经营事业时会碰到的问题。毕竟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大部分新创或合伙事业(甚至婚姻也是)最容易碰到的麻烦,就是随着时间拉长,伙伴之间因为认知差异,开始发生各种吵架跟意见相左的状况,最后不得已走入纷争甚至拆伙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跟Bryan的想法大概都蛮一致的。但其实,我们除了几个核心价值观类似之外,对大部分事情的看法都是南辕北辙的,行事风格跟个性也不太一样。 我们在经营上意见相左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有些同事还看过我们讨论到起争执。但争执归争执,最终我们还是必须做出决策嘛!所以这十几年下来,我们倒也发展出一个处理争执的机制。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则。 1. 不吵无法量化的事情 「无法量化的事情」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要推出一个新服务时,争执常会发生在A觉得这服务客户不会喜欢,B则坚持客户会喜欢;想加上一个广告页面,A觉得客户会嫌这样画面不好看,B则觉得客户应该会很喜欢才是。 这种主观的臆测,其实根本没甚么好吵的。无论你是好声好气的讨论,或是大声的咆啸,都不会改变另一方的观点,所以这是最不值得吵的一种状况。 也因此如果双方对一件事的意见不一样,我们会先分别讲讲各自的主观看法。因为有时候,A提出的想法,B可能确实没想过。搞不好这么讨论下来,就能达成一些共识。 那如果这样并没达成共识怎么办?继续吵下去只会变成意气之争,是没什么意义,所以我跟Bryan彼此都认同一个原则,就是当我们无法判断状况、做出双方都满意的决定时,就必须以市场的回馈为唯一依据。因为我们看法有歧见,并不表示谁对谁错,甚至有可能双方的看法都是对的;当然也更多时候是两个面向只有一个是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那要找到市场到底怎么看,就必须搜集数据与数据,来决定我们该朝哪一边靠拢。 所以,这就进入第二个原则。 2. 透过实验取得客观信息 当两方对一件事各有想法、难有结论,那唯一能做的,就是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取得市场信息,并以这些客观资料作为决策依据。如果难以决定网站配置,那可以做个简单的A/B Test;如果难以决定是否要提供新服务,那就以低成本的方式测试看看。 做了测试之后,就能获得一些数据,甚至就会有手感。很多事情会难以判断,经常是缺乏「真正做了」的实质感,所以实验一下可能也就有结论了。 举例来说,我前阵子在【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这门课中有谈到一个议题:「直播」这个模式好不好?我和Bryan在2019年就对这个模式有些研究,但我们都有些不确定,觉得这好像有点发展机会,但在营销上还是有些缺陷。我们讨论不出结果,于是就决定分别来用各自习惯的方式尝试看看。 我们设计了几种进行方式:答疑的、访谈的、自己分享一段内容的、站着的、坐着的、用手机自然拍摄的、用专业摄影设备严肃拍摄的等等。经过种种实验,逐渐对这个模式的运作心得和优缺点有更多想法,后台也累积了与用户互动的数据。基于这些信息,我们终于能做出有意义的判断(如果你对这部分过程有兴趣,可以收听【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第18集)。 总之,在经营事业时总会碰上各类无法判断的状况,我会建议你不妨就实验一下,搜集数据和用户反应再来做决定。无论主观意见再怎么认为「这种东西使用者不会喜欢」,但若实验结果(也就是市场的回馈)显示用户喜欢,那不认同的那一方也就只能低头认同。因为当结论已很明显了,这时还坚持主观意见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两人的意见纷争也就会自然化解。 3. 如果一方没想法,那就先做出东西来让对方理解 另外一种也常发生的状况是,一方看到一个机会,但另一方一下子没有甚么想法。我们现在的习惯是,没做出东西前,反正说也说不清楚,那就不必一直用力说服对方。倒不如先试着做出一个东西让对方看看,这样一来,对方搞不好就能更清楚理解、甚至支持你的想法。 举例来说,2019年的年初,我们对于是否要投入Podcast这个领域有些讨论。我们都认为该投入,可是我觉得这好像很困难、麻烦,既不知道要放在甚么平台,又好像要投入很多心力来准备器材,所以就没有投注很多心力在这件事上;但Bryan认为可以立刻进行,所以他做了一些资料搜集、选定平台,并且拿了既有的设备,一口气录了四、五集,然后跟我分享他的做法。 听完他的分享之后,我发现这件事确实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所以我也就跟着他开始投入Podcast的产制,一路进行到现在。 你想想,如果当时他只是一直努力说服我,我却不明白困难点要怎么克服,那最后就可能变成没意义的争吵。 我们最初开始写文章时也是类似的状况:我自己开了部落格,默默开始写文,经过半年,模式确定了,我对于什么题材比较能引起回响也有些心得了,这时候Bryan再加入,就可以轻松开始进行。 总之,经营上有纷争是常见的,但大部分人只是空谈感觉跟抒发主观想法,却忘了主观想法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如果可以,我会建议你尽量让自己的人生如同科学研究一样──实验、收集、控制变量,然后得出结论。 我很庆幸我和Bryan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这部份的做事方法是很一致的,我们也用这样的做事方法共事了十多年。如果你能妥善运用这些方式,大概也就能跟各种性格的人一起合作,并让事业稳固了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5

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多元收入+复利策略+长期思维」帮你跨出第一步!|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不少上班族都梦想着跳脱体制,成为自由工作者或是创业家,但却迟迟不敢起步。而多数人卡关的点,在于害怕「沉没成本」太高,不敢果断放弃过去学校、职场累积的种种,去踏上一个未知的冒险。 已经有五年接案经历的西打蓝,现在是以文字与网站建置为核心服务的自由工作者,拥有多达 10 种的收入来源,在 instagram 上更累积 9000 多名追踪者。 曾经的他也是一名上班族,大学从工业工程科系后,一路当过记者、前端工程师,最后决定走出办公室,成为一名自由接案者。这一路以来他如何面对沉没成本、工作焦虑,还有在接案时如何拓展案源、如何规划长期职涯等等,西打蓝一次分享给你! 过去不会浪费,你可以自己走出一条路! 西打蓝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人生要怎么走,在职涯前半段曾当过记者、工程师,最后热爱写作和与人交流的他,辞去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会觉得,已经投入某个职业一段时间,突然转行,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西打蓝认为,这些经验并不会浪费,反而能转化成新的机会。甚至许多职能都是通用的,例如记者的人际沟通与深度提问技能,在项目管理提案、当业务谈案子都会用到;梳理文字的能力也能在简报、企划书派上用场。 他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形容:「我一直认为,当一位上班族是去完成别人拼图板上的一块拼图,它的模样取决于人资开的职缺,你必须把自己摸捏成那个职缺的形状,那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创业(当自由工作者)不一样,你是拼图板上的第一块拼图,其他人要为你把图片拼出来。」 当你选择自由接案,你不再只是公司里的一小块拼图,而是自己拼凑出整个事业版图。虽然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懂得市场需求,并累积信任资产,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 打造多重收入来源,解决收入不稳定的焦虑 许多人接案最担心的就是收入不稳、案子怎么来,目前西打蓝就有超过十种收入来源,包含: 1. 文字工作:文字采访、杂志撰稿、代笔写书(已经完成两本书)等。 2. 网站建置:客制化网站建置、设计 Logo、SEO 营销等。 3. 职涯辅导与接案培训:提供一对一的职涯规划与接案培训,接案「陪跑计划」,目前已辅导超过 60 人。 4. 开设小班制前端程序教学:帮助想转职的学生学习前端开发。 (还有多种收入来源,可以参考西打蓝的官网。) 一路以来慢慢累积不同的收入来源,西打蓝第一年的收入就与当时在当工程师的起薪相当;第二年,他的年收入即突破百万。 西打蓝也不藏私地分享初期他的案源拓展策略: 1. 利用身边人脉 发文昭告身边的朋友,让认识的人知道自己开始接案。 参加实体活动,透过人脉获得推荐。 2. 善用在线资源 在 Yourator、脸书社团等平台寻找适合的案源。 透过作品网站展示自身专业,吸引潜在客户。 西打蓝提醒,不要被职缺上显示的合作形式局限,有些案子可能是要兼职,或是要求按月计,其实这些都有机会谈成专案计。 3. 主动业务开发 你可以先和对方谈案子,再根据对方的需求切分,组成一个客制化的解决方案与团队。 比方说,对方需要 Logo 商标、网站以及 SEO 与营销,你可以依照这些需求来组成团队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一个案子。 他表示,如果是以前当员工的思维,他会想要全部自己学、自己做,但是现在他选择组团队,共同合作。 「其实在刚开始接案的前两年,我都是工作狂的状态,只要醒着就在工作,那时候真的很疯。但近两年比较有商业思维,懂得外包、团队合作之后,变得轻松一点,今年还规划了一些出国行程。」 西打蓝也十分重视「一鱼多吃」、「复利」累积的商业思维,当他的「接案陪跑」计划和「前端工程师课程」都在过程中逐步与学员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学员们学成毕业,他们可以互相介绍案源,甚至成为彼此的工作伙伴,打造双赢关系。 稳定案源,用 3 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接案最重视案源的稳定性,西打蓝的案源中有六成以上都是老客户,「我实验过,整整一年不主动找案子、也不发作品,结果案源还是一直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合作过的客户。」 他表示,和老客户合作好处多多,第一,已经熟悉彼此的状况,减少沟通成本;第二,收入更稳定;第三,老客户会口耳相传,把你介绍给别人,获得更多案源。 西打蓝分享 3 招稳定案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方法: 1. 持续寻求回馈 在案子进行中,他会不断询问客户的意见,而不是等到结案才检讨,这样能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客户满意度也更高。 2. 提供高价值服务 他的目标不是接越多案子越好,而是让每个案子都能长期合作。当客户觉得你的服务好,会更愿意介绍新客户给你。 3. 长期经营品牌 他每周写作、经营自媒体,累积了超过五年的内容,这让他在业界建立了信任度,客户自然会找上门。 对于想尝试接案的上班族,有哪些建议呢? 西打蓝比喻,自由工作者就像野生动物,一脚踏入自由的世界中,必须学会独立生存。想尝试接案却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其实不用急着将自己抛到自由世界中。 「中间有个过渡的方式,你可以一边兼职、一边接案,直到你觉得可以完全当野生动物时再去;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就回去上班。」 Bryan 也呼应,每个人的天性不同,可能适合职场、也可能适合创业;但是没有尝试过就不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西打蓝在成为自由接案者之前,他也曾感到犹豫、彷徨,但是现在的他回顾这五年的累积,他只想告诉自己:「第一次做一件事都是最难的。但一年过后,这件事会变得超简单;在别人眼中,那就是神乎其技!」 还有更多西打蓝分享的精彩内容,可以收听 《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9: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透过「技能盘点X 排列组合」的技巧无痛迈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如果你想更认识西打蓝,欢迎追踪西打蓝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还有官方网站!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5

数位游牧出发前 Check List!行李打包全攻略
一、打包原则:游牧生活 ≠ 背包客旅行 数字游牧者的行李需要同时支持「工作」与「生活」。 所以在打包前,请记住这三个原则: 1. 轻便但不随便:你不是在度假,是要长时间远距工作。 2. 多功能优先:带的每一件物品,最好有两种以上用途。 3. 备份与弹性:工作断线、卡片被锁、东西遗失的时候,你有 Plan B。 二、数字游牧者装备列表(全球适用) 1. 工作装备 Remote Work Kit 2. 生活装备 Minimalist Living Kit 3. 健康与安全装备 Safety & Emergency 4. 可选但实用加分装备 三、最常被忽略的关键装备 这些东西看起来小小不起眼,但实际上是一些数字游牧者「到了才后悔没带」的装备: 1. 延长线(带USB孔) 多住宿只有一个插座,要充笔电、手机、耳机都排队,用延长线超省事。 2. 耳塞与眼罩 青年旅馆、飞机、吵闹街区,能睡就是福。 3.护照与重要文件备份 把所有证件扫描上传 Google Drive,再印一份藏在包底。 4. 多张信用卡或提款卡 一张卡被锁就麻烦了。 5. 搞懂保险申请流程 不是买了就好,理赔时需要的文件最好提前了解+准备模板。 6. 处方药或个人保健用品 国外未必买得到你的习惯品牌或成分。 欢迎跟我们分享,你觉得数字游牧必带的实用好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5

SPONSORED
会议记录、日常备忘录「 AI 秘书」帮你搞定!实测 PLAUD NotePin 从逐字记录到 AI 重点、智能问答,特色优缺一次看 !
不管是开会、听讲座、上课或是访谈,许多人都有录音需求。为了方便,很多人会用手机录音,但每次录完音,还要上传档案,自己用不同软件处理逐字稿、重点整理。有时,想记下某件事情或灵感也得拿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才能记,超麻烦! 你有想过,只要一个「 AI 秘书」就能一次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吗? PLAUD NotePin 是一款穿戴式的 AI 录音设备,可以一次满足你录音、逐字档、总结摘要的需求,还能自动给你建议,甚至你忘记某次开会的内容,直接问他,他都能告诉你,完全就是一个超强大的「AI 秘书」! 我们「数字游牧」编辑团队,平时就有大量访谈、会议,每次都一定会进行录音。这一次我们就试用了 PLAUD NotePin 的录音与 AI 功能。本篇文章,我们就要来实际测试 PLAUD NotePin ,并告诉你产品特色与优缺! 这篇文章会有 3 个重点: PLAUD NotePin 介绍与特色(真的比手机录音还方便吗?) PLAUD NotePin AI 功能实测 PLAUD NotePin 价格与方案 PLAUD NotePin 介绍|比手机录音还方便吗?PLAUD NotePin 特色一次看 过去我们在访谈、会议时,都常选择使用手机录音,但相信很多人跟我们一样有一些困扰: 问题一:手机录音操作麻烦: 每次去拜访受访者,寒暄过后要开始访谈,都很手忙脚乱地布置设备,像是开计算机,然后拿出手机解锁、打开录音 app 等,真的很怕对方等太久。而且如果是在活动中,想要请教讲者一些问题,还要举着手机对着讲者,有时也会有点尴尬。 问题二:担心录音被中断: 手机录音的时候,总是会很担心有人临时来电、手机没电、没容量,导致中断录音,或是在录音的同时,想要操作手机去查找数据,这时候都会非常紧张软件跳掉,导致整个档案不见。 问题三:后续整理档案很费时: 现在许多手机都还没有音文件转成文本文件的功能,苹果手机的智能功能也只有 iPhone 15 Pro 以上版本才能使用。因此大多时候我们需要将档案上传计算机,再使用不同的工具翻成逐字档,后续还要自己整理超麻烦。 PLAUD NotePin 刚好解决了这些痛点: 1. 4 种配戴方式,录音操作、携带超方便! PLAUD NotePin 跟一个大拇指差不多大, 它有 4 种佩戴模式,包含手环佩戴、颈挂佩戴、夹子固定、磁吸固定。 PLAUD NotePin 有 4 种佩戴模式,包含手环佩戴(左上)、颈挂佩戴(右上)、夹子固定(左下)、磁吸固定(右下)。磁吸固定可以固定在衣服上,我们把它固定在计算机屏幕上,就算有点厚度也吸得住!(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只要按装置中心一下,就可以开始录音,完全不用像手机一样,需要很复杂的操作。 而且,在开会、访谈时,你可以把它戴在身上,就像是身上的一个饰品配件,完全不突兀。 站着或正在走路也都可以使用,像是站立会议、简报你不用拿着手机录音。甚至是走在路上,你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要做,或是有个灵感,也能随时语音记录,也不用再拿出手机记在备忘录。 站立会议、简报报告都可以使用,穿戴在手上很像智能手表。(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访谈时可以一键录音,不会像手机要解锁、找录音 app 等,有复杂的操作。(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2. 不怕中断、干扰,高续航力可撑 20 小时录音。 PLAUD NotePin 就是一个专业的录音设备,因此过程中你不怕被任何讯息干扰,同时它的续航力可以支撑长达 20 小时的连续录音,待机时间 40 天,内建容量有 64 G,在日常会议、访谈一整天下来都是很够用的。 PLAUD NotePin 支撑长达 20 小时的连续录音。(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3. 【最强功能】一站式服务+AI 功能,真的是最强秘书! PLAUD NotePin 最吸引人的点,绝对就是在于它的一站式服务+AI 功能! 你可以用 PLAUD NotePin 录音、转录成文本文件,甚至它还可以自动帮你分出哪句话哪个人说的,而且它后续也能帮你自动摘要、画心智图,甚至有一个 ASK AI 的功能,你可以询问你的 AI 秘书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也可以问 AI 会议讨论的内容它有什么想法与建议,真的是太强了。 而且它支持 112 种多国语言声音,跟外国客户开会也不怕。 接下来,我会针对功能做详细的介绍与实测! PLAUD NotePin AI 功能实测| AI 秘书超强,摘要、心智图、问答都做得到! 使用 PLAUD NotePin 前,你需要下载 PLAUD 的 APP,进行蓝芽的连接。接下来,就可以搭配装置与 APP 使用。它有提供三的方案:基础方案、Pro 方案、吃到饱方案。我们这是试用 Pro 方案。(后续会介绍三种方案的不同) 使用 PLAUD NotePin 前,你需要下载 PLAUD 的 APP,进行蓝芽的连接。(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我们实际做了几次测试。 你录完音后,它会自动生成录音档,同时也会自动分段、做人声标签,让人很方便读取。 像是我将之前在书上看到创业相关内容与同事分享,一边我们也测试录音,我们选用的环境是大家录音常见的办公室环境,整体录音质量还不错,而且他也会自动侦测,删掉没有声音的部分。 我们在最常见的办公室环境录音,整体逐字稿质量不错。(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接着如果你要请 AI 产生摘要,它提供了免费版有13 种模板、付费升级成 Pro 方案则有超过 30 种专业摘要模板,其中有像是会议纪录、采访面试、课堂笔记、验收列表等不同类别,选择其中一种,它就会给予你不同的摘要形式。 PLAUD NotePin 免费的基础方案有13 种模板、付费升级成 Pro 方案则有超过 30 种专业摘要模板。(Photo from PLAUD Taiwan) 这里我选择了口述模板,不得不说,我真的被这个 AI 摘要模板惊艳,它的资料整理准确率高,最后 AI 还会针对我们分享的内容给予我们建议,而且后续还可以生成心智图。这绝对是身为编辑的我们,最爱的宝藏功能! 图左,摘要功能最多有超过 30 种可以选择,整理出的重点摘要准确度高。图中,摘要功能,AI 还会帮你画重点、提出建议,方便事后复习数据。图右,心智图可以抓出这次大致讨论的几个面向,图像化重点准确率也高。(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接着,另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 Ask AI ,他是画面右下方的粉紫色按键,就是像是 AI 老师兼秘书的功能, 他背后的 AI 模型是基于「GPT-4o」和 「3.5 Sonnet」模型开发。 Ask AI 是画面右下方的粉紫色按键, 他背后的 AI 模型是基于「GPT-4o」和 「3.5 Sonnet」模型开发。(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你可以询问任何内容,像是「这次会议讨论了什么内容」、「寻找我们曾经提到的策略是什么」,而我们就询问了他「创业你觉得最困难的事是什么?」「关于创业你觉得我需要什么」,他会基于我提供他的录音内容以及一般创业知识,回答我问题,整体而言我觉得质量不错。 Ask AI 会基于我提供他的录音内容以及 一般创业知识,回答我问题,整体质量很不错。(Photo by Digital Nomad Editor Group) 目前实测下来,我真的觉得 PLAUD NotePin 一站式的逐字档、摘要整理、心智图、询问 AI 功能非常方便,而且大致表现不俗。 过去你用手机录完音,还要上传音档,去找转录文字的软件帮你转录,而后还可能要自己整理,有问题也有自己去找,这中间你可能要登入、开启各种 AI 软件工具,超级麻烦。现在只要一个 PLAUD NotePin 就搞定! 以上我们介绍了 PLAUD NotePin 超多功能,其实还有很多,这里我整理功能信息给大家参考: 1.转录成逐字档 每月可转写 300 分钟转写时数(免费版,可付费升级不同方案提高时数) 可以区分人声、自动标签 可辨识多达 112 种多国语言声音 可连续录音长达 20 小时 2.AI 功能 提供 30 多个专业摘要模板 Ask AI 功能,能从先前的录音或摘要中搜寻讯息,将其转换为待办事项列表、关键指针、结论等。 可自定义的模板以满足你自己的需求。 自动侦测并删除静音语音。 也可选择多个音讯剪辑并将它们合并为一个。 3.储存分享 可转成 word / PDF / JPG 等档案汇出,分享到不同装置或云端。 更多功能,请参考 PLAUD NotePin - 史上最隐形!你的第二大脑 AI 秘书已上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收音的状况会影响转录的质量。如果你身处于比较嘈杂的环境,建议可以换个更安静的场地,或让 PLAUD NotePin 更靠近音源一点,转录成逐字档与后续 AI 的整理效果会更好。 PLAUD NotePin 购买|全球销售破 26 亿,募资倒数中! 目前 PLAUD NotePin 独家上架在啧啧,正在募资阶段, PLAUD NotePin 装置本身原价 10990 元,现在有超早鸟优惠只要 5299 元,数量有限要买要快! PLAUD NotePin 也有不同团购的方案,大家可以依照需求选择。(方案随着着优惠数量与时间,价格可能有所不同,请以啧啧平台为主。) 另外,PLAUD NotePin 需搭配 APP 使用,分为基础方案、Pro 方案、吃到饱方案,基础方案是免费的,Pro 方案和吃到饱方案则有月费与年费可以选择。三者提供的功能也有所差异,像是我们很爱的 ASK AI 功能,基础方案没有提供, 大家可以参考看看以下的方案细节。 收费价格可能会有变动,请依官方公布为主。(Photo from PLAUD Taiwan) 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大家可以到啧啧平台上搜寻 PLAUD Taiwan PLAUD NotePin - 史上最隐形!你的第二大脑 AI 秘书已上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5
MOST VIEWED